吃好未必飞快

赛鸽致胜的关键因素很多,存在变数最大的,应属饲料质和量的掌握。

参赛鸽的质量,在幼鸽套上足环那一刻就定案。套上足环到送参赛鸽入笼,其间影响较大的,应推管理和训练。而每天密切影响参赛鸽体能,莫过于饲料的喂饲,从幼鸽进入比赛棚开始即不曾间断,时时刻刻左右能量的吸收和补充。

鸽友喂给选手鸽的饲料量,通常都超过鸽子运动体能所需。一般鸽友的心态只愁鸽子不吃,长不壮,飞不快。若鸽子吃了某些东西真能摘冠,再怎么珍贵,怎样难买,鸽友都会想办法弄到手。可是赛鸽情形恰好相反,吃得好不一定就飞得快,往往气人的是毫不抢眼的灰姑娘抢在前头,一个礼拜前训练迷飞才归巢,瘦巴巴地躲在鸽棚角落一副倦容,甚至连鸽主都懒得多看一眼,冠军怎会掉在这种爹不疼娘不爱的蹩脚货上呢?这是啥道理?

创造体能曲线

碳水化合物可以马上补充赛鸽体能,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,但至少碳水化合物比蛋白质和脂肪更容易被鸽体吸收却是事实。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可以被消化系统迅速吸收,就像人民币,拿到手随时可用。

强豪总是重视掌握参赛鸽的体能,尤其是打算每星期参赛,或是多关赛事。

饲料的量要给得刚好,能量供需的拿捏要恰到好处,比赛鸽才不会因体力不支,无法飞完全程;也不会因体力过盛而流连忘返。

简单说,碳水化合物转换能量所需的时间较短,赛前储存或赛事消耗后的再补充,都非常快速和方便,若用碳水化合物饲料来掌握赛鸽的体能,比用蛋白质或脂肪饲料更容易达到目的。有计划地喂食丰富的碳水化合物饲料,可以让赛鸽体内的糖原,达到预期的标准。

面对国内每星期开笼的赛制,怎样设计出一套体能曲线的掌控法,在参赛鸽进入赛季轨道,重复归巢—疾病预防—生理调息—恢复常态—渐入状况—神采奕奕—入笼再参赛的周期时,胸有成竹,谈笑用兵,这是值得思考的课题之一。

玉米的功过

个人的经验,参赛鸽抢食玉米(俗称棒子),若比例超过40%以上,赛前状态就明显地high起来(进入高峰状况)。饲料撒下去,若尽挑大颗玉米吃,这一次的比赛肯定露脸。

种鸽喂玉米,会马上长肉,但长期喂食高比例的玉米,不但长肉,而且生油(脂肪屯积),因为玉米不仅含有碳水化合物,也是必需须氨基酸中白氨酸 (Leucine)、缬氨酸(Valine)、羟丁氨酸(Threonine)、酪氨酸(Tyrosine)极佳的供应源,而这些氨基酸也是合成蛋白质(蛋白质是造肉的主要原料)的前驱物。

鸽子靠体内燃烧碳水化合物释放能量,过量的氨基酸在动物体内会跟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一起产生能量,但过剩的能量则会转换成体脂肪或糖原贮存在动物体内。脂肪的累积,对种鸽一点好处也没有,尤其是运动空间不是的种雌。 

开笼前喂食

运动员的食物中,若含有70%的碳水化合物,在 48小时后(两整天),他们的体能便会达到高峰。 《科学养鸽》第5期我们曾谈到美国科学家的这一份营养研究报告。

碳水化合物能量裂解和储存的完整过程,所需的时间是48小时。

以星期天早上开笼放飞的比赛为例,饲料能量在星期四就要充分供给(从星期日早上往回推算48小时,应是星期四晚上或星期五早上),以便参赛鸽有两天(星期五和星期六)的时间,把饲料营养转换为必要的糖原,供应比赛消耗所需。

国内的赛制规定,通常在放飞前必须喂食喂水。照顾超远程的参赛鸽是有道理的,因为实飞时间超过 48小时以上,怕鸽子打不到野食受饿,但当日赛就没有必要了,试想开笼前喂食,食物和水的重量对飞行是可见的负担,且营养又不能立即转换为可用的能量,爱之适足以害之。

鸽会开始采取500公里集鸽后不喂食,可见决策层的科学思维。明天的粮草,不是今天才准备,应在48小时之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