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-01-08 12:00 作者:朵拉 浏览量:1133
为什么我们喝水用的东西叫做“杯子”“beizi”,而不叫“子杯”或者“被子”,写字用东西叫做“笔”“bi”,而不叫“水”呢?这些约定俗成的东西,我们从来不问出处,尽管用着就是了。
最近网络流行“佛系”,随缘、怎么都行,但是朵拉最近偏偏爱“道”盛于“佛”,就喜欢老子他老人家“穷其道”的精神,就想要一问究竟,事物的原初到底是什么,到底是怎么样来。
话说“爽约”叫做“放鸽子”而不是“放麻雀”、“放小鸟”之类的,为何一定要用鸽子来形容呢?朵拉冲浪于各大搜索,要说“放鸽子”的来历,历来至少有3种说法。其一,也许是老北京养鸽子的爷们儿的惨痛教训,鸽子放出去就回不来——有专门裹人家鸽子的人在那儿等着呢。当然也还有“诱鸽”,在别人放飞鸽子时,放出自己的“诱鸽”,混到鸽群中。“诱鸽”会诱骗鸽群迷失方向,把它们引回到偷窃者的鸽笼中。其二,源于旧上海的彩票,俗称“白鸽票”,一般都有去无回。其三,旧中国上海滩一种诈骗伎俩,以女人到雇主做保姆,或小妾为名然后卷走被骗人的财物,黑道上称为“放鸽子”。
看来“网鸽”现象自古有之,为能“偷鸽”费尽脑汁。但是以上这3种“放鸽子”说法的出处又是什么呢,为什么会与今天“爽约”相联系?
再究其缘,古时候人们都是用鸽子来通信的,说有一次,一人与另一人约定,到时候给他来信。但是那人,只是放来鸽子没有写信,所以那个提出约定的人就说,你怎么只放鸽子,不履行诺言。自此,“放鸽子”一词就代言了不履行诺言。
所以,究其终,还是因为鸽子这个“信使” 的身份。信鸽的定向能力、飞翔能力以及恋家的本性,确保信鸽每次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都能如约到达。对于这点朵拉想那些信鸽爱好者们就非常能够体味其中的意思了。
日常生活中,很多人不养鸽子,却做着“放鸽子”的事情。前段时间信鸽秋赛季节,朵拉就看到了一处报道,鸽子严重负伤,但它以最后一口气飞回了家,之后,就再也没有醒来。鸽子尚能做到“不死必归”,我们更要做到“言出必行”,不说要对得起自己,但不要侮辱了鸽子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用户评价